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NEWS REPORT
新闻报道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在苏州落成揭牌

2021年05月08日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9235

12月23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落户苏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和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揭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和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揭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 

12月23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落户苏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和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揭牌。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和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揭牌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中国生产力中心协会理事长、科技部重大项目办原巡视员刘玉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处长宋红明,教育部中国精算研究院大数据中心主任张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放春,副理事长蒋昌俊、黄河燕、刘宏、王国胤和原副理事长韩力群,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亚平,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庆文,苏州市政府秘书长杨知评,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十位专委会与工委会主任及秘书长,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各获奖单位主要完成人及代表,人工智能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共计1000余人参加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揭牌仪式。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科学报、21世纪经济报道、环球时报、瞭望新闻周刊等近100家中央(省市)新闻单位和主流财经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揭牌仪式由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主持。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

苏州市委副书记、苏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李亚平

  苏州市委副书记、苏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李亚平在致辞中表示: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苏州,也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其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超过了3万亿元,仅次于上海,工业基础较为扎实。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苏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苏州工业园区更是积极抢占人工智能的产业风口,在全国率先出台“人工智能产业三年发展行动计划”。目前已集聚了人工智能企业400多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人,并积极争取到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的落户,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苏州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实现创新、引领、率先优化发展。

  今天,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两院院士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高管,将在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围绕当前人工智能的行业热点,前沿科学,技术走势和产业经济等话题研讨交流,碰撞思想,这对于以实体经济见长的苏州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重大的机遇,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为我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点穴、把脉,给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推动苏州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讲话中指出:2017年可以说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之年,随着国家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如我们今天的大会主题“智能新时代、产业新经济”。其实,我们走到哪里都经常听到这样三句话:创新驱动是第一驱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根据这三句话,我们理解为就是八个字“创新驱动、智能担当”。

  当前,国家正在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我们这次把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战略转移到了苏州,就是在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和评选的永久基地。吴文俊老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科学家,他的数学机械化——“吴方法”给全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成就和创新力量,“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更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推进落实国家科技奖励制度革新和服务政府转移职能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有使命和担当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品牌做大做强,这将有助于激发更多的创新人才、原创成果和技术团队不断涌现,使其打造成为立足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各行业人工智能科技奖励工程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盛事。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布局和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不断演进,人工智能正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研究转向为新的通用技能,加速与经济社会各个范畴浸透交融,带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可以肯定的讲,未来的时代,一定是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也一定是智能科学技术人才不断涌现的新阶段。对此,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隆重举办“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暨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必将为激励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也为发展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经济带来新思考、新机遇和新发展。

  早在2011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发起了以吴文俊院士命名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并经科技部核准公告设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已经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荣誉象征,这对激励创新热情,培育智能型人才,推进科教强国战略具有深远的价值。随着各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部署,苏州通过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共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有望早日实现优势资源集聚,创新环境不断完善,人才潜能有效发挥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总目标,打造成为屈指可数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与重要合作平台,为不断推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命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 2011年1月6日,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核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科奖社证字第0218号)公告,依托社会力量正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着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荣誉象征。该奖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方针,奖励在智能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评审及颁奖活动,先后授予119个单位及行业机构,426名学者及专家,149个创新成果和项目表彰奖励,这对推进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苏州工业园区均有意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引入苏州。2017年初,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领导相继考察了上海、苏州、深圳、武汉等多地,最终选中苏州。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

  据介绍,依照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的合作框架,项目涵盖“一媒、一奖、一厅、一平台、一基地”,即成立融媒体推广品牌、组织提名评审及奖励活动、打造项目产品展示厅、开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同时,每年一届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也将落户苏州举行。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放春

  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放春介绍,随着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将更加体现“激励创新,成就未来;创新驱动,智能担当”的办奖宗旨,切实发挥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群体对地方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咨询与智库作用,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技术应用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与政府共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使其打造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地标和创新符号”。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

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现场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