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智能科学专家

吴宏鑫

2020年06月16日   来源:     

55140

基本信息

姓名 吴宏鑫 性别
出生年月 1939年 出生地 江苏丹徒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 毕业时间 1965年
最高学历 博士 职务/职称 院士/ 研究员
职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所在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专家简介

  吴宏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生于江苏丹徒。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卫星型号任务、国家"863"课题、部重点预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工业控制等10多项国家任务和工程项目。

  他在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领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取得了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成就。他创立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

  在智能控制方面,他提出的"特征建模理论和方法"、"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为复杂航天器和工业过程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此外,他还在交会对接、空间站控制及鲁棒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

  他的理论方法已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控制、空间环境模拟器控制、卫星整星瞬变热流控制和铝电解过程控制等九类对象400多个控制系统,特别是在"神舟"飞船返回再入自适应控制中的成功应用,其控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的"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在铝电解控制中成功应用,鉴定会认为在铝行业属于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个人荣耀

  吴宏鑫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发表主要论文70多篇,专著1部。他培养和协助培养博士、硕士40多名,协作指导博士后14人,2004年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多次被评为部、院人才培养先进个人。1988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评价

  近20年来,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培养出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学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为研究生授课,他的学生在航天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他曾这样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做事:"你们尽管去干,干好了是你们的,干不好是吴老师的。"在高级人才潮涌国外的时代,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留在国内,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到国外去不回国,无非是打工,除了钱多一点,不能为自己祖国服务。到国外可以学习一些先进技术,如果学好后回国工作,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这样,你们是为自己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会感到非常自豪。"

  他做的事情算不上惊天动地,他的经历曲曲折折,他总是抱着一颗平常而执著的心待人、处世、做研究。采访过吴宏鑫,我想院士这两个字并不只是智慧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他青春年少时,正值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件事点燃了他学习航天技术,报考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激情,并如愿以偿。从此他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冲击,与著名科学家杨嘉墀关在一起。这段经历,让他从杨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让他受益终身。虽然在航天工程部门工作,但他的研究内容却具有不少纯理论色彩,而搞数学理论的人又认为他是搞工程应用的。这个特点让他成为一位独特的行走于理论与工程应用中间的"预研"院士。

  2003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了58名院士。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3人当选,63岁的吴宏鑫研究员名列其中。航天系统的院士,大多是火箭、卫星的设计师,令世人瞩目的航天型号让他们的名字为人熟知。相对而言,吴宏鑫院士却显得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几十年来,为了航天控制技术的发展,他埋头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是个对理论与实际工程均有涉足的预研学者。例如他创立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和"特征建模"、"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对航天工程控制和工业领域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这些理论和方法,正被应用或准备应用到诸多领域中。

备注:智库信息需专家本人登录网站适时更新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