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议题二
首页 > 议题二 > 正文

杨晓刚(研讨发言)

2022年07月21日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5874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产业技术中心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公司董事长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产业技术中心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公司董事长杨晓刚议题二研讨发言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产业技术中心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公司董事长杨晓刚议题二研讨发言表示:“我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也是一直在从事科研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我们第二阶段有一个主题叫做从科技成果评价入手如何推动数据平台人才项目的落地,为产业集群更好的服务。作为高校来讲,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搞科技开发是要坚持四个面向的,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和使命是不一样的,像浙江理工大学是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我们的定位主要是要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另外两个面向应该是985,211高校做的,就是国家战略和世界前沿。


不同高校定位也就决定了我们自己对高校自身成果的评价就会有不同的标准。现在我们在科技成果评价是一个指挥棒,不同的主体评价成果的时候所用的标准或者导向是不一样的。对于高校科技成果来讲,2021年国家有一个统计数据,高校里面汇聚了全国60%科技创新人才,产生的科技成果有70%国家自然奖和技术发明奖是来自于高校的,科技进步奖是以企业为主体产生的,高校产生的这些成果从以往大家非常注重基础研究、论文、项目,那么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各个部委都有一个导向叫做科技扩四维,教育扩五维,这既是对教育评价的改革,也是对科技成果评价的改革,国家导向出来以后,高校自身也在改对科研成果的认定评定标准。

相对来说,这是长期科技评价指挥棒所形成的一种惯性,我们现在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就是要多维评价这个问题,因为科研成果本身就有多元价值的特点,我们就是要注重现在除了基础研究部分,还要注重论文的质量和供给,对于真正做应用开发研究,产业化研究的要给它一个评价的通道,而且两个类型不能同时去评价,就是搞基础研究的成果和产业化解决关键技术的成果应该是两种评价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专门发了一个文件《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实际上是把目前国家要解决的科技成果评价问题点出来了,核心有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坚持科技成果质量、绩效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现在高校内部评价也要往这个方向走,就是怎么评价这个成果质量?而不是按照数量的多少?绩效更多是体现这个成果有没有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是多少?市场化前景怎么样?我们贡献的实际上就是社会效益,因为有些技术很难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它能够产生对社会、医疗、环境等,对国家双碳战略有关的贡献,这个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阶段研发人员的成果,能够给他一定的评价渠道,当我们把这些评价机制改过来以后,高校这些成果评价完了是要干什么?所有搞科技成果的评价,最终落脚点一定是让这个成果更加有用,更加有利于服务我们的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

除了我们把评价体系导向做完,跟今天我们探讨的怎么样推动产业发展或者人才项目产业项目落地,包括数据平台怎么在科技评价中发挥作用,实际上我们也在做系统的尝试。我们开发了学校产学研协同一体化数据平台,我们做了两个事情,一个是给学校本身的科研人员进行画像。我们还给企业画像,就是做出来的成果和服务的企业需求之间匹配度怎么样。我们实际上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标签,因为高校里面做的基础研究成果不一定马上体现到产品上,甚至用的话语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用数据平台,两边画像以后是用统一的技术标签来把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打通,现在也有高校对我们的专利成果如何评价、分级、分类、打分?现在我们要把成果进行转化,什么是高价值,什么是高质量,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们在尝试,像重庆大学开发了一个数据平台,把它的专利成果和股市联动,因为同样一个专利技术放在不同行业里面价值是不一样的,就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不同场景可能价值和价格都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一个方向,提供了一个思路。

最终在科技成果评价过程中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评价,更多还有政府的评价、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本身就是对我们成果的一种评价,最终这些评出来的奖为产业做更多的服务,这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