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NEWS REPORT
新闻报道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2056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有何硬核?

2021年08月06日   来源:深圳商报     

41371

李德毅认为,凡是在计算机上玩算法、大数据,都是计算机智能,属于传统的人工智能。目前算力、算法和数据仅仅是计算机智能的硬核。

1956年诞生的人工智能在未来百年生日时拥有怎样的硬核?4月11日在苏州举行的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刚刚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主题演讲中畅想了2056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样子。

计算机智能属于传统人工智能

与传统人工智能相比,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脱颖而出?目前备受关注的深度学习算不算新一代人工智能?李德毅认为,凡是在计算机上玩算法、大数据,都是计算机智能,属于传统的人工智能。目前算力、算法和数据仅仅是计算机智能的硬核。

“算力是计算机本来就应该干的事情,算法是人力工程师应该干的事情,数据就是应用。人类不能满足于算力、算法、数据起到的作用,要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李德毅举例说,此前花了很多精力做汉语的预训练和编程,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就可以生成报告、小说、诗歌。

这些预编程、预训练难道就是我们要的智能吗?李德毅对此给予了否定的回答,“我觉得我们要的是会学习、智编程的人工智能。”

“类脑”“类人”研究不能太浮躁

在李德毅看来,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的,不能用一台机器总是做它原来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应该希望解决它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智能是学习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又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学习的结果是记忆,因此不但要研究计算智能,还要研究记忆智能。”

李德毅指出,现在谈“类脑智能”,确切说应该是受脑科学或者认知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并不是要做出真正类脑物理装置,而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启发,这是人工智能科技工作者在开发新一代智能时追求的方向。“‘类脑’‘类人’之路还很长,我们不能太急躁,不能太浮躁。”

李德毅以人类智能进化与人工智能的进化为例,指出人类的模仿是人类抽象思维第一个功能,从行为智能中得到感知智能。计算智能则强调模型驱动继续发扬计算智能。人类智能进化先低阶后高阶,第一阶认知产生了感知智能行为智能,高阶认知产生记忆智能和计算智能,而人工智能恰是相反。

人工智能不是人造生命

“人工智能不是人造生命,生命是人类存在的底线,触碰底线要慎之又慎。当前计算机已经成功把智能和意识剥离,计算机没有意识但它有智能,因此可以继续做没有意识,有智能的高阶机器。非生命人工智能可以确保一以贯之的工具性,智能体外延伸才是人类最需要的。”

李德毅强调,在这个成长过程中,行为主体一定是人类,机器人通过情景数据和自身模型,不断归纳和系统研究,从而推进理性和经验的迭代发展。

在李德毅看来,学习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我们希望这个机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解决新的问题,这才叫做新一代人工智能。学习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解释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记忆智能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中多领域,多情景可计算智能的边界和约束。”

“神经元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网络,通过学习让机器自学语言,让机器人听一听课,它有语言能力,有听觉,有视觉,还有手可以做表示,利用它的交互能力去学习去提问,学了一两年能不能让它自己写一个新的程序呢?”

最浪漫的事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一起学习成长

李德毅认为,机器人需要依赖自身软硬件和外部变化的环境,通过交互学习和记忆实现自编程自成长。机器人也许无法改变自身研发或者基础软件,如同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一样,但是可以通过自编程扩充自己能力,也可以通过交互提出扩充硬件或者基础软件的要求,让它的主人配合它更好的增长才干,适应环境增长。

他认为,传统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智能,是封闭型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应该是开放性人工智能;传统人工智能是算力、算法和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交互学习和记忆;传统人工智能解决的是确定性问题,新一代人工智能要解决的是不确定性问题。

“到2065年最浪漫的事也许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和人类一起与时俱进,一起学习成长,解释解决新的问题,今天的手机以后将变成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个性化的个人代理。”李德毅说。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